【边城筑梦人】老顽童王仕辉的竹雕梦:雕个“湘西武汉三镇”

更新时间:2019-07-08    信息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4583

打开我国的区划版图,在省市治辖地域之间,高山峡谷平原之中,存在着许多边地小城小镇小村,历史上,都是兵家战略要冲,经济贸易重地,文化交流平台,民族融合地带。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是融合,交流,竞争,发展史,而这些边地小城小镇小村,保存着文化融合清晰的时间记忆,保存着经济发展珍贵的化石印迹,保存着生活变化真实的年轮刻度。尤其是改革开放,如同大海扬波,波撼边地;边地涟漪,汇成大潮。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边地小城小镇小村的发展,既是攻坚前沿,也是节奏关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中心和央广网组织年轻记者,忠实践行四力,深入高山深谷,踏访边地小城小镇小村,挖掘普通村民故事,感受时代变化脉搏,推出图文视频报道《筑梦新时代·小城之夏》,迎接新中国壮丽七十年。

央广网桂塘7月8日消息(记者张兆福)见到王仕辉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象,当自己到了83岁成为一个小老头的时候,自己还会在搞什么事情?

端午前,一场雨后的清晨,在桂塘镇古道溪村一个叫阴泥沟的土家族寨子,记者初次见到王仕辉这位传奇人物。穿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木屋,沿着幽暗泥泞的山道往上走,王仕辉就在山后的一片楠竹林里挑选雕刻所用的竹子。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老人家手提弯刀,走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依旧步履轻盈。记者停下拍个照的功夫,他就走得很远了,总要紧赶两步才行。

王仕辉挑选“3岁”以上的竹子(石昊鑫 摄)

桂塘镇境内有15公里长的乌龙山大峡谷,两岸丛林密布,碗大的竹子更是到处可见。王老能准确地分辨每棵竹子的年龄,是公竹还是母竹,是否适合雕刻。王老说,这些竹子在当地多被用来盖房,成为柴火,甚至腐烂在山里。但到了他手上,竹子就都成了艺术的起点,是十足的宝贝。在竹林里穿行了好一阵,王老终于选定了一棵满足条件的“成年竹”,拿起弯刀准备去砍,可不曾想,王老几经犹豫,刀刃始终没落在竹身上。“我想还是再等等,等它再长长,现在砍了心疼。”

王仕辉判断竹子的年龄(石昊鑫 摄)

桂塘镇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王仕辉的竹雕就以当地的传统建筑吊脚楼、转角楼、凉亭桥等等为原型,进行一定比例的微缩,再做成竹艺品。王老的目光聚焦在当地的建筑上,但并没有单一地停留在建筑的外形,从里到外,包括建筑内部的桌子、床、茶杯、人物等等,都会容纳到一个作品里。“别看里面的窗子那么小,都是可以打开的。和外地竹雕对比,我的更注重立体感和文化底蕴。”

上一篇:2020中国竹制品展览会 下一篇:守望求索 守望非遗——对话黄岩翻簧竹雕罗启松大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