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礼:竹篮打水,指上中国

更新时间:2021-06-03    信息来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浏览次数:1512

何福礼,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竹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徜徉在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触目所见均是“竹”——3米高的弥勒大佛,亦可乱真的金华火腿,门窗器物,桌椅板凳,目之所及处,都是竹编的艺术呈现。凝睇静谛,仿佛眼前尽是潇湘竹影,耳畔尽是萧飒之声。

六十多年来,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何福礼以手作探寻竹编世界,娴熟地利用各种竹编技法,完美恢复了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与竹黄雕刻等技艺,其独创的竹编新技法,生动传神地表现着各类竹编工艺品的神韵。这位兼有北方人之豪爽、南方人之细腻的竹编大师,行经岁月深处,满目竹影摇痕。他六进故宫,修筑“倦勤斋”,让东阳竹编为世人所知,将中国竹编工艺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关爱》

精编细织,艺术常青

早在殷商时代,东阳竹编便已问世,据史料记载,东阳竹编已有1200多年历史。时至明清,东阳竹编已展现出高超技艺与独特风格,因入选为皇宫贡品而名扬天下。据《东阳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曾有言称,“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清末民国初年,东阳竹编已进入全盛时期。彼时外观精巧,实用大方的东阳竹编工艺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一经亮相便惊艳四座,精湛的工艺令它名声大噪,它也毫无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

历经千余年的洗练,东阳竹编已达美轮美奂之境地。2006年,东阳竹编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何福礼便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项目的唯一一位传承人代表。

观何福礼之作,一对“迷你花篮”令人过目难忘:篮口直径不超9厘米,高不过20厘米,何福礼却在方寸之间融入了穿、插、绕、弹、编等五种基本编制技法,藤艺与竹雕技艺的巧妙运用,让小小竹篮呈现出9种花纹样式,造型别致,色泽淡雅,每一处都凝聚着独到的匠心。人们常提“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何福礼手中,小小的竹篮却可“滴水不漏”:以往的一只小饭篮需由近1厘米宽的篾片编制而成,但现在编制同样器物时,何福礼将1厘米宽的篾片剖成50余根纤细如发的篾丝,经篾密排,纬蔑密编,融入了翻黄与竹丝镶嵌工艺后,篮身竟又呈现出七八种不同的图案,古时梦话般的“竹篮打水”已成真,何福礼用日复一日的手艺钻研,让理想照进现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何福礼深知,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天才,自打60多年前,15岁的何福礼被招工进入东阳县木雕工艺术厂竹编车间学习竹编的那一刻开始,他便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潜心打磨技艺。上世纪80年代时的东阳竹编已成气候,其篾丝细如发丝,柔若绢布,整个过程精编细织,不仅考验艺人功力,更考验他们的眼力与耐力。做起这比织布要慢、比绣花费工夫的竹编工艺,何福礼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却细致堪比女子。

在工厂做工的日子不长,但却让何福礼学习、成长得极为迅速。在他看来,这与自身所奉行的“两个关键”密不可分,“其一就是‘勤’,另一个,便是‘严’。”何福礼几十年在竹艺编织的第一线勤奋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去厂里,都能见到他在埋头编织的身影,他用细致的手法和坚韧的耐力,赋予东阳竹编精致、华美的艺术风格,行成于思,业精于勤,“两个关键”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年轻内敛的小篾匠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练,终成一代竹工艺大师。


《渔家乐》

东阳竹编,大国工匠

“竹编是种古老的艺术,流传至今,早有着数百种编制技法,往细了说,起码有千余种。”作为东阳竹编界掌握技法最为全面的老艺人,何福礼能编织花色图案几近千种。但若追溯起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何福礼的精湛技艺就已显露。

1983年,时任东阳竹编工艺厂技术厂长的何福礼接到一项重任——主持《九龙壁》编织工作。于东阳竹编而言,若能以九种技法编织九龙,最能体现东阳竹编的精湛技艺,效果也最为独特。但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在以往也并未有先例可借鉴,一时之间,团队内气氛紧张,争论纷繁。当时远在澳大利亚的何福礼经过思量,大胆拍板“可以一试”。回国后,他与团队成员日以继夜,攻坚奋战,这件作品融合了150余种技法,而他更是独创了其中3种。最终,这件《九龙壁》获得了目前竹编行业最高殊荣——金杯(珍品)奖,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被专家们称为“集竹编艺术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于何福礼而言,创新从不只是“口头上说说”的过场话,每时每刻,何福礼都会“逼”自己一把,让自己潜心创作。“我们常说艺术需要创新,事实上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何福礼笑称,“像乱编法、绕腾法、扭编法、爬藤法都是我‘逼’出来的‘独门秘技’。”当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见到他用直径为0.23毫米的竹丝编出的作品《八仙竹丝花篮》时,神情大为震撼,并评价说“我所见过的传世和出土竹编作品中,从未有如此精美者。”而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第一次到访何福礼的工作室时,便惊叹到“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精细而又全面的竹编作品。”

何福礼的荣誉从不限于此,由他创作的《咏鹅图》《哪吒闹海》《竹丝白鹤鼎》《大象》和《八仙竹丝花篮》等精品分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世纪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博览会、西博会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国家级金奖。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将东阳竹编的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天象圆盒》

六进故宫,修筑“倦勤”

《东阳市志》曾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数百名木雕艺人曾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时光流转,岁月轮回。200年后的今天,何福礼勇揭皇榜,通过故宫专家组织的“大考”,肩负“百工之乡”的重托,再一次进京。这无疑是一种木雕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倦勤斋”是乾隆年间由大批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共同完成的乾隆居室。与别处不同,这是乾隆皇帝在青年登基时便留存的心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洪逵说:“乾隆认为,自己的执政时间不能超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61年,他想在执政60年之后就禅让皇位,但偌大的故宫,却没有一间太上皇的居室,为此,40多岁时,乾隆就开始为自己建造倦勤斋,他希望能在退休后在这座特殊的宫殿里,还能看到当年巡游全国、特别是南方的那些美妙的工艺和技术,这是乾隆心中最高的、最民间的、最漂亮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此前,“倦勤斋”因修复技术难度极高,从未修缮过。何福礼一行刚到故宫,便遭遇了难题,“倦勤斋内的雕刻图案破损非常,想要修复,必须依照还原18世纪的工匠手法,用野生黄鱼肚制作的特制胶水进行粘贴复原,且这竹子选取,也颇有讲究,”何福礼提到,“所用的竹子必须是生长在黄土上的,3-5年竹龄的,朝南生长的冬季竹子,等待材料齐全,再将竹簧软化到柔软如纸,并能像布一般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创作,方能恢复如初。”

何福礼在修缮中学习钻研,历经三年,他用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技艺,修复故宫最为精美的建筑“倦勤斋”,这是历史的再现与回顾,也是何福礼对历史的一种传承,“我这段时间,不仅是参与修缮,也等于读了一个研究生。”说这话时,何福礼流露的是自豪,这是中国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对未来的责任,这一份功绩,将由一丝一片的竹铭记保存。

《大花轿》

茂林修竹,代代相传

“若做普通产品,只要一般工匠就可以了。我是国家级大师,作品就要体现大师的水平,代表中国的水准。”对何福礼而言,“大国工匠”的精神,便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要自己超越自己”。何福礼热爱挑战,对于更上层楼有着胸有成竹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钻研。这些年来,他孜孜追求竹编艺术事业的发展,编织出无数佳作精品,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还多次赴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作技艺表演和技术交流。

他追求精品创作,同时他让竹编艺术融入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不断打破单一传统模式,寻求多方面的融合创新,比如在紫砂壶、家具、首饰上融入竹编,不仅更美观,也更加结实耐用;竹编手拎包,成为时下许多时尚女孩的搭配新宠。类似的艺术品,在近30年间,常常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且往往需要定制。这些无一不是他的骄傲。

著名艺术评论家高而颐认为:“何福礼堪称为中国竹编工艺史上的里程碑。要成为一位大匠,必须有一颗对待传统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匠中之大师,不仅要用脑,还要用心。虚心和慧心,是成为大匠的必经之路;精心和细心,将决定大匠事业的成败。人类美好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匠人。手工虽然从手出发,但必须抵达心灵的深处。倾心于手,融情于艺,匠心永恒。”

然而,当提到竹编艺术的传承时,大师不无遗憾地说道,近几年的年轻从业者中鲜有技艺超凡之人,不少竹编绝艺濒临失传。幸而,他的家人们都参与到竹编艺术创作中,他的两位儿子何红亮、何红兵都继承了他的好手艺,开拓出自己崭新的竹编艺术道路,都被评为浙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他们继承着旧时技艺的‘香火’和荣光,守护古老的历史,同时又在继承中创新,培养传承人,希冀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学术会议| 2021中国(东阳)竹工艺产业发展大会于东阳召开 下一篇:黄树银:匠心编织的百岁人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