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求索 守望非遗——对话黄岩翻簧竹雕罗启松大师

更新时间:2018-11-13    信息来源:对话中国    浏览次数:5582

主持人:方飚

嘉 宾:罗启松(国家级非遗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

嘉 宾:罗文驰(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

主持人:罗大师你好!首先有请您为观众们讲解一下什么是黄岩翻簧竹雕以及它的历史起源。

罗启松:竹黄工艺,亦称“翻黄”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把楠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名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产品以实用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浙江黄岩亦是主要产地之一。

黄岩翻簧竹雕始于清道光八年,距今约有200年历史,可追溯到方絜翻簧作品《老子骑牛图》插屏得到佐证。方絜,字矩平,号治庵,又号石梦生,浙江黄岩人,是金陵派代表人物。而真正让黄岩翻簧竹雕面向大众规模化生产的是民间竹刻艺人陈夔典(字尧臣),他专制翻簧工艺品,并以此成名。清光绪年间,他与东山蔡阳村(今属椒江)蔑匠春师傅合作,用竹簧以胶漆粘于板上,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他们把翻黄竹雕产业化,所售产品既有文人范十足的文房用具,也有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以富贵寿考、历史故事为题的实用、陈设之器,包括翻簧扇、首饰盒、图章盒、烟盒等。

于是黄岩翻簧竹雕,从起初的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渐入寻常百姓家。随着黄岩翻簧竹雕产业化,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以此为依托,台州翻簧竹雕名家辈出,除陈尧臣外,还有陈源、王勋、茅庆霖、陈岳等。

时至民国,黄岩翻簧竹雕闻名全国——1929年,陈尧臣、陈珊莲父子的翻簧作品获“国货展览会”特等奖,得“友梅”两字奖赏;同年6月,黄岩翻簧竹雕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和银盾一枚;1933年,黄岩翻簧竹雕在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再次荣获特等奖。继师竹馆有郑益昌翻簧店,名叫郑老板(儿郑松泉),木工为业,原在师竹馆造型制坯为生,后自营开业,邀王竹铭(即王勋)配合,雕刻山水。这样就成了二家翻簧店。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的黄岩翻簧竹雕,在政府的扶持下,生产得以恢复。1955年,黄岩翻簧刻字社正式成立(后发展为黄岩翻簧厂),其班底就是原来的师竹馆成员。19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1964年,郭沫若与中央电视台先后到黄岩翻簧厂考察及摄像。1979年,黄岩翻簧厂成立创新设计组,产品从原来的20多个品种发展到230多品种,翻簧艺术品成批生产出口。

主持人:黄岩翻簧竹雕的雕刻技法上有着什么样不同之处,让它能成为国家级非遗作品,你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罗启松:黄岩翻簧竹雕具有纹质细洁,花色多彩,色泽古雅,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精致。翻簧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国家收藏多件作品如人物贵妃赏花博古盒和凤耳孔雀花瓶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非遗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罗大师是如何考虑守望黄岩翻簧竹雕的未来?

罗大师:我认为一个人的首先要爱国,爱传统,有这个指导思想为前提,那这200多年的历史竹雕就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如不去抢救,就会失传。那就对不起祖先,对不起政府支持。想到这些,就放弃一起利益,去寻找传统工艺改革和创新,能适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主持人:传统艺术面对着互联网强大和无处不在的冲击,很多老手艺活都在消失,那黄岩翻簧竹雕是如何支面对互联网化的?

罗文驰:你绝不可能无视各种现代工艺品强力的辐射和无处不在的冲击。通过传统文化的底蕴开发出又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的作品。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艺术品经营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已经出现了网上销售与拍卖艺术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品经营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黄岩翻簧竹雕在经营方式、经营对象与市场范围三个方面产生了变化,促进黄岩翻簧竹雕在艺术品销售和产业化发展两条路前行。

上一篇:【边城筑梦人】老顽童王仕辉的竹雕梦:雕个“湘西武汉三镇” 下一篇:岁月在指尖上流淌 专访民间竹雕艺术家洪建华
顶部